首页 > 新闻详情

成都景观设计培训-颐和园造园理法

来源:成都天琥设计培训学校

时间: 2013/7/18 17:05:00

【造园理法】:
•对比:对比是各种空间处理中较为常用的手法,颐和园造景的对比手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⑴虚实对比——颐和园山水骨架中,山为“实”,水为“虚”。两者映衬,形成虚实对比关系,万寿山居于昆明湖北侧,山水呼应,虚实相辅相成,
使整个园区开敞,给人以宏大之感,同时湖中堤岛纵横,与水面同时形成多种层次的虚实对比,更能增加水体的层次,以丰富水体景观。另外,颐
和园中建筑大多具备皇家规制,体量硕大,但与整体绿色植物形成虚实对比,建筑为“实”,植物为“虚”,使建筑融于绿色,景致协调。
⑵开合对比——颐和园前山与前湖以宽阔的水面与大体量的建筑,塑造出开敞的园林空间,而后山与后湖则急剧收缩岸线,缩减建筑体量,形成众
多闭合空间,同时前山大量使用落叶树种,衬托建筑与山形,而后山则大量的常绿树种掩映院落空间,前山前湖的“开”与后山后湖的“合”形成
对比,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受。
⑶隐显对比——颐和园前山、里湖、外湖一带的绝大部分地段具有开朗的景观,景点的布置以“显”为主;若为建筑群则全部或大部外敞,有的甚
至做成“屋包山”的形式;若为个体建筑则多成楼阁的形式,以便充分发挥其观景和点景的作用。而后山后湖景点大多以“隐”为主,景点多见于
水畔、山坳、谷地等郁闭环境中,空间以内聚为主,有的建筑甚至做成“山包屋”的形式,如澹宁堂、谐趣园,“显”则体现出皇家的恢宏气魄,
而“隐”则为园林增添了几分平和与小巧。
颐和园造园理法中对比手段的运用远不止以上三个方面,而明暗对比、疏密对比、主次对比等手法与实例还很多。总之,造园过程中空间的营造与
变化是基本的目标,而对比的手法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景:计成在《园冶》中十分强调景物因借的作用,称“借景”为“林园之较要者也”。并对因借作了明确的解释,“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资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
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就是说借景要善于用因,这里“因”是依据,顺应的意思,强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势而成景,不拘成见,以及
“按照事物的内部规律办事和发挥失事物应当和可以发挥的作用”。传统园林中,造园家总是以创造性的手法来扩展视线的空间感,借助于无限之
中,以解脱有限空间对于人的禁锢与约束。颐和园的造景理法中洁借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借园外景物——颐和园内西借玉泉山、西山之景与北借红山口双峰之景采用了较为典型的借景手法,为了突出借园外景物的效果,造园者刻意在
西堤以西未建置任何大体量建筑,以增加景观视线通道的通透与完整。同时又在东堤与外湖设置知春亭与藻鉴堂两处点景建筑,分别与玉泉山顶的
玉峰塔和红山口双峰形成对景,并建立相互垂直的东西与南北对景轴线;另外,昆明湖水将玉泉山南北走向山脉及玉峰塔完整地倒映其中,从视觉
映象与视线连接两个方面将园外佳景借入园中,从而构成与万寿山近景相呼应的完整的风景画面。另外,前山山脊西部“湖山真意“之俯借玉泉山;
东部昙花阁之俯借圆明园、畅春诸园;后山构虚轩、花承阁之隔着林海俯借圆明园到红山口的广阔平畴等等都是很好的借景手法的应用实例。
⑵借名胜景物——因借摹拟各地山川名胜的手法在皇家园林营造中屡见不鲜,正所谓“莫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颐和园更不例外,通
过比较会发现,颐和园中的昆明湖与杭州的西湖之间;昆明湖西北水域与扬州瘦西湖之间;藻鉴堂的建筑布局与圆明园的“方壶胜境”之间;谐趣
园的山水格局与无锡寄畅园之间;后湖的苏州街与江南水乡街市之间都有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关系,而颐和园将这种借山川名胜来摹拟造园手法
发挥的。
⑶借景言志——无论是承德避暑山庄还是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拙政园和留园这样的私家园林,都不是将园林简单的按休闲娱乐空间考处理,
而赋予园林以更多的社会政治、文化理念的内容,通过园林的营建起到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作用。例如:颐和园的建筑中佛教建筑占有相当大的
比重,雄踞前山中央的大报恩延寿寺,后山的“须弥灵境”,这两座佛教建筑在全园景观体系中占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寺庙建筑表达颐和园既是
理想中的佛国天堂,另一方面凸现对佛教的重视,以起到稳定社会政治的作用。另外,园中大多景物都有景题,通过对景物的抽象概括,借文字来
表达内心的情绪与感悟。因此,“借景言志”成为古代园林营造中重要的理景手法。
⑷主从调控——颐和园作为大型的皇家宫苑,不仅需要突出局部景点的主从关系,同时在全园总体布局上,同样需要通过地形的变化、建筑空间尺
度的调控等方法,以起到对全园景观的控制作用。例如颐和园中万寿山前山,面南向阳,濒临前湖,视野开阔,是全园各景点较重要的观赏面。因
此,在前山形成一个庞大的景点集群。同时,万寿山的高度与昆明湖的广度将成为全园造景中利用较为核心的内容,也必然成为全园的构图中心,
万寿山上的主体建筑佛香阁置于全园主轴之上,阁为八角形三层四檐大阁,高达41m,建筑体量同万寿山与昆明湖规模相当,给人以厚重、稳定之感,与前山建筑群及全园的其他景物形成了强烈的主从关系,起到统领全园各景点的调控作用,以避免全园结构的松散与凌乱。因此,园林营造中对主体空间尺度的把握,对主景与次景之间关系的调控等环节对于景观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起到主导作用。

成都景观 设计培训 报名咨询热线:400-0187-103
成都景观 设计培训 在线咨询 
在线QQ :1425132360

优先领取试听课
版权所有:搜学搜课(wwww.soxsok com)